
| 赵永好 讲座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个人简介
赵永好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南京市玄武区侨联第八届委员会主席,河海大学材料学院院长,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纳米结构材料中心执行主任、副主任,江苏省先进微纳米材料与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先进金属与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六大人才高峰”,<<美国名人录(Marquis Who’s Who in America) >>67-65卷收录,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南京理工大学纳米金属材料领军人才和2014年十大科技精英。
教育背景
1997年-2001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1994年-1997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工学硕士学位
1990年-1994年,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工学学士学位
工作履历
2023年-今 河海大学材料学院院长
2011年-2023年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纳米结构材料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2007年-2011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Assistant Project Scientist
2002年-2007年 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Director's Postdoctoral Fellow
2001年-2002年 德国马普金属所,Postdoctoral Researcher
1999年-2000年 德国马普金属所,Visiting Scholar
学术成果
长期从事块体纳米金属和高熵合金的力学性能、变形机理、结构表征、相变规律和热稳定性以及制备的基础研究。
1) 针对材料性能悖论,提出材料微观结构宏观设计的新设计理念,架起从微观到宏观的设计桥梁,并成功解决了高铁铜导线的高强-高导和高强-高热稳定性的悖论难题,审稿人评价为新概念、新方法、新窗口;
2) 针对镁合金变形能力和纳米化能力差的难题,发明高变形速率、低变形量的大块纳米镁合金制备新方法,并在国际上首次制备出大块高强纳米镁合金棒材;
3) 针对金属结构材料强塑性互斥的科学难题,提出多种纳米金属增韧方案(第二相纳米析出增韧、孪生变形增韧、降低位错密度增韧、改变晶界结构增韧、引入多尺度晶粒分布增韧等等),是纳米金属增韧研究领域国际早期研究者之一,相关纳米增韧工作被瑞士联邦实验室 Jancza-Rusch 教授列为金属剧烈塑性变形领域十年来的三大进展之首;
4) 系统揭示块体纳米金属在高速冲击和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塑性变形机理和微观结构演化规律(退孪晶现象和晶粒转动的长大机制);
5) 系统研究了单相FeCoNiCrMn、FeCoNiMoV和双相FeCoNiAlCr高熵合金的制备、强韧化机理和变形机理。揭示了宽温域范围高熵合金的应变硬化,变形机理和蠕变机制;
6)发现了不同于fcc金属的hcp金属激活<c+a>位错的独特强韧化机制,并同时提高了纯镁和纯钛的强韧性。
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文章225篇,包括在Nature子刊发表3篇(Nature Mater.、Nature Commun.、Commun. Mater.)、Advanced Materials 8篇、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0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篇、Acta Materialia 18篇、Inter. J. Plasticity 1篇,Scripta Mater. 10篇。论文被他人SCI引用19000余次,H index = 62,第一作者论文有2篇被引用超过1000次、15篇被引用超过100次;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40余项,国际学术会议摘要110余篇,包括10次大会特邀报告和60余次邀请报告。